subpage banner

Media Articles

Where will the money come from?

09 Sep 2018
钱从哪里来

洪奕婷

停一停

除了富人是否愿意承担更多的供给责任,在福利的供需方面,普罗大 众也有必要自省本身的需求。需索无度的结果,必然是全民负担的剧 增,因为政府的开支就是纳税人的钱。

今年宣布的立国一代配套让我的父母都受惠,算是弥补了父亲因 为一年之差,就与建国一代擦肩而过的小遗憾。

为多一代国人设立配套,提供医疗费用补贴、社保援助计划扩大 、第二次的组屋翻新,今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主旋律,是政府接下来会 更慷慨拨款,协助国人应付生活费压力。父母受惠,身为女儿的我当 然开心,但务实的脑袋不由自主地浮现了“钱从哪里来”的思索。

李显龙总理并没有扫兴地提买单的事,但想必国人都没有忘记, 今年初财政部长王瑞杰在发表新财年财政预算案声明时,已明确说明 消费税将在2021年至2025年间上调两个百分点至9%。只是不太清楚的 是,财长在宣布增税时,立国一代配套是否已纳入计算中?如果我们 相信人民行动党政府向来高瞻远瞩的作风,如此大笔的开销不可能没 有预先盘算,毕竟财政部已经估算,政府未来五年在医疗保健方面的 支出将大幅增加。

不过,推行时间点更久远的第二次家居改进计划,到时如何支付 ,恐怕就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了。别忘了总理也宣布让在1987年至 1997年之间建成的约23万个组屋单位,受惠于第一次家居改进计划。 可想而知,下来数十年,政府需要投入在组屋翻新的资金将源源不断 。当第二批符合第一次翻新资格的组屋完工后,就轮到第一批老组屋 进行第二次翻新。总理自己也指出,更老旧的房子翻新成本更高,政 府以继续承担高达95%费用的做法,花费肯定更多。这么多项目需要 花钱,到时单靠每年额外征收的两个百分点消费税,够用吗?

纵观政府近几年推出的各种新措施,所提供的福利覆盖面已经逐 渐从低收入、中低收入,扩展到了中等,甚至中高收入阶层。例如建 屋发展局提供的公积金购屋津贴,把家庭月入门槛定在相当于新加坡 家庭月入中位数的8500元;社会及家庭发展部也为家庭月入超过7500 元的夫妇,提供每月300元的育儿学前教育津贴。建国一代到立国一 代配套,以及社保计划扩大到所有慢性疾病患者,更是让全体国人无 论收入多寡,都获得一定的福利。

从照顾国民、维持社会凝聚力的角度,这无疑有强化新加坡身份 认同的正面作用。但从财政的可持续性来看,当援助面变得更广更泛 ,对资源的需求难免更大;除非饼做大了,否则不可能够分。新加坡 尽管这几年已推行更累进式的税制,但政府始终不愿更大幅度地提高 对富人的征税,包括遗产税和资本利得税(capital gain tax)等, 主要担心这会削弱新加坡作为投资和居住地的吸引力。因此政府转向 征税面更广,也就是由占社会大多数的中产阶级来分担的消费税,并 补助低收入者来缓解消费税的累退本质。

纵使最贫困者获得最多援助的原理不变,这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中等收入者获得的补贴,其实也就是来自本身的税务贡献。然而, 消费税附带一定的政治代价,上升空间毕竟有限,若政府对于售地所 得以及储备金的运用限制仍不准备松绑,如何持续应付日益增加的开 销,是个很实际,也绝对需要全民认真探讨的问题。

半个世纪前的新加坡,绝大部分人都贫穷,国家也没什么钱,在 那个没有什么福利可言的年代,社会契约就是大家靠自身努力推进国 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进步。如今,大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国家有了更多资源,却也不知不觉地越给越多,财政负担与日俱增。 在这个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现在的社会契约是什么?

如果在持续强调自食其力的同时,我们也要推崇一个更有温情、 更多互助的社会,或许是时候让社会更开诚布公地讨论富人需要负起 什么社会责任,以及可以再为资源的重新分配贡献多少?我国针对各 项课题办了不少对话会,但鲜少看到讨论富人社会角色的共同平台。 或许是考虑到课题的敏感性,但若能灵活安排,这样的交流有利于促 进社会共识。面对老百姓觉得政府应对富人加征更多税,富人怎么想 ?我们听到的往往是政府的说法,而不是个别阶层自己的想法?富人 如何看待大众赋予他们的社会责任?这些答案对于形塑新一代社会契 约,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除了富人是否愿意承担更多的供给责任,在福利的供需方面,普 罗大众也有必要自省本身的需求。需索无度的结果,必然是全民负担 的剧增,因为政府的开支就是纳税人的钱。因此要确保国家财政的可 持续,不只关乎哪里开源,也在于全民是否懂得适度地控制要求。如 果每个人都只会抱怨自己没有受惠得利,缺乏自觉性和大局观,政府 有再多的资源也无法满足这样的社会。

明年是新加坡开埠200年,从英殖民地时代到自主独立,我们一 直是个自强不息的社会。就算富裕同胞愿意为社会的共善贡献更多, 每个人还是不应失去那份自力更生的骨气,因为最后买单的还是我们 自己。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数码总编辑 angyt@sph.com.sg